在线VA免费看成,亚洲精品高清中文字幕完整版,国产免费a,国产一级特黄生活片,欧美日本一区视频免费,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999,国产成人精品无缓存在线播放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遺址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遺址篇

范公堤遺址
  江蘇風景名勝著名文化古跡,位于江蘇省鹽城市。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范仲淹監(jiān)西溪(今屬東臺)鹽倉時,為阻擋海潮,發(fā)運通、泰、楚、海4萬多民工興修海堤,并于天圣六年(1028)筑成。堤長181里,腳寬3丈,面闊1丈,高1丈5尺。南宋時,筑通、泰、楚三州捍衛(wèi)堰;元代續(xù)筑,起自通州呂四港,迄于廟灣場,長700余里,阜寧境內(nèi)近40里。后人因感激范仲淹,稱其為“范公堤”。遺址處現(xiàn)存有紀念范仲淹的寺廟和石像等,是江蘇著名文化古跡。海安、如東、東臺、大豐一帶,東瀕黃海。自成陸地后,海岸逐漸東移,庶民為圖生計,紛紛開發(fā)農(nóng)灶,而每當海潮漫漲之時,沿海一帶廬舍漂沒,田灶毀壞,家破人亡,慘不忍睹。唐代大歷元年(…[詳細]
雅克薩古城堡遺址
  古城島位于漠河縣興安鎮(zhèn)北4千米的黑龍江中,為黑龍江第二大島,距中國岸50米,距俄國岸350米。島嶼對岸為雅克薩城,今為俄國阿爾巴金諾。在雅克薩之戰(zhàn)間,清軍在島上筑土城、建營盤,設置指揮部,成為清軍收復雅克薩的橋頭堡,因筑土城而得現(xiàn)名。1650年9月,清軍入關時,沙俄乘機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強占了尼布楚和雅克薩。居住在雅克薩城寨的達斡爾人寧死不屈,用-、梭標抗擊敵人的-。沙俄軍隊血洗城寨,達斡爾人有661人被殺,360人被俘虜,幸免于難者只有15人。沙俄盤踞在雅克薩修筑城堡,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黑龍江流域的中國人稱沙俄侵略軍為“羅剎”,意思是“妖魔”。清朝政府一再要求沙俄侵略者撤出中國,沙俄政…[詳細]
瓊梯木驛站、烽燧遺址
  瓊梯木驛站、烽燧遺址瓊梯木驛站、烽燧遺址位于圖木舒克市51團拜什阿恰爾村東北約18公里。時代:唐宋時期。1999年7月29日公布,自治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名“瓊梯木”是維吾爾語,意為“大烽火臺”,此為唐代郁頭州的“謁者館”。原為唐朝絲綢之路北道上接待國際使者、軍人、-、僧侶的巨大招待所或者驛站,故名“謁者館”,唐朝宰相賈躭在他的《道里記》中有準確的里程記載。此遺址面積很大,其東有燒陶場遺址,東南有煉銅場遺址,北面曾經(jīng)有過一座小佛寺,大烽火臺旁是一座小型不規(guī)則的城堡,20世紀80年代尚存在木結構的一些建筑物,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盜掘一空。城堡內(nèi)外唐代遺物十分豐富,出土過大量陶器、銅鏃、開元和乾元通寶、龜茲…[詳細]
武功山祭祀遺址
  武功山祭祀遺址,位于安福縣錢山鄉(xiāng)、泰山鄉(xiāng)境內(nèi),處在東經(jīng)114°10’,北緯27°27’,以主峰金頂葛仙壇、沖應壇、汪仙壇、求嗣壇、白鶴峰寺為主,范圍衍及觀音巖、三天門、九龍山、集云庵、箕峰、行臺、南坪、文家一帶,面積3000公頃,散落在60平方公里范圍之內(nèi)。金頂海拔1918.3米,被譽為:“乾坤之勝境,神仙之福地”。這里地處吳楚交匯之要沖,自古以來,即為湘贛兩省先民朝天祈福的圣地,吳風楚韻演繹、發(fā)展和豐富了武功山祭祀文化。祭天祈福之風歷代不衰。直到明代,地方官吏率吏民上山祭祀的活動,仍不絕于史書。自三國吳赤烏年間,葛玄入山--,首開武功山道教之風,后世道徒來山修真者甚眾。葛仙翁也成為武功山歷代…[詳細]
老爺山革命戰(zhàn)斗遺址
  老爺山革命戰(zhàn)斗遺址老爺山革命戰(zhàn)斗遺址(第一批省保)時代:1945年地點:屯留縣上蓮鄉(xiāng)老爺山1945年,聞名中外的“上黨戰(zhàn)役”主戰(zhàn)場就發(fā)生在這里。共殲俘敵援部隊2.2萬余人。為上黨戰(zhàn)役的最后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從而揭開了解放戰(zhàn)爭的序幕。山上原有唐代至清代的寺廟8處,137間,盡毀于戰(zhàn)爭中,現(xiàn)除部分基礎遺存外,(斷垣殘壁改作它用),僅剩一座蓮花舍利塔,滿身彈痕累累,是“上黨戰(zhàn)役”的一個重要標志。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爺山因是上黨戰(zhàn)役的主要戰(zhàn)場而享譽中外,三嵕山乃以羿射九日的神話傳說及歷代寺廟道觀之佳而聞名古今。老爺山,原名三嵕山。在屯留縣城西北25千米處,為上蓮鄉(xiāng)屬地?缬诒本36.27度,東…[詳細]
曲城故城遺址
  當?shù)厝罕姲醋匀坏匦螌⒊侵贩譃闁|南城、南城和西南城。城址內(nèi)地表、斷崖上陶片很多,文化內(nèi)涵極為豐富。從斷崖上發(fā)現(xiàn)文化層厚約3米,分為四層:第一層為耕土層,厚約0.4米;第二層為近代擾亂層,黃褐色土,內(nèi)含少量的漢代陶片及近代瓷片。厚約1.1至1.2米;第三層為漢代文化層,黑褐色土,內(nèi)含較多的筒瓦、板瓦和陶片等遺物,厚約1.05至1.1米;第四層土質(zhì)較緊,黑褐土比三層稍黑,厚約0.8米,內(nèi)含陶片較少,形制與三層相同。多年來,平整土地和燒窯取土,故城址遭到嚴重破壞。1973年春,東南城整地取土發(fā)現(xiàn)夯土城墻一段,高約1.2米,寬約4米,南北長度不清。夯層分為八層,每層約為0.12至0.17米不等,夯窩直徑…[詳細]
紅山長城采石場遺址
  在長城重峪口關南九公里處的紅山北坡上,有采石場遺址一處;經(jīng)現(xiàn)場考古調(diào)查分析,及與普查長城的資料對比,斷定為明代修建長城時所開設的采石場。該遺址被盧龍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盧龍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市政府批準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定名為“盧龍紅山長城采石場遺址”。由于該遺址是我省罕見的長城采石場,遺址中的各種遺存反映了我地區(qū)當時采石操作的專業(yè)技術水平和工藝方法,是研究古代生產(chǎn)力狀況、探查當時專業(yè)科技發(fā)展狀況的重要依據(jù),特別是對明長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故于1993年7月15日,被河北省政府批準公布為河北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盧龍紅山長城采石場遺址,位于燕河營鎮(zhèn)城柏莊村西的紅…[詳細]
蔣國故城
  蔣國故城,源于淮濱縣期思鎮(zhèn),是以國為氏的。蔣姓的起源十分單一和純正,俗稱“天下無二蔣”。蔣姓人的血統(tǒng),可以一直追溯到華夏人文始祖黃帝。周滅商后,不久,武王病死,子成王誦繼位。成王年糼,武王弟周公旦輔政。在周初實行的周朝貴族大分封中,屬于周公諸子的有6國,其中周公姬旦的第三子伯齡-于蔣,建立蔣國,成為蔣姓的得姓始祖。今天絕大多數(shù)蔣姓人都是伯齡的后裔。周王朝統(tǒng)治者分封姬姓蔣國于淮水上游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對東夷各部族的控制,但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蔣國并沒有發(fā)展起來,反而被強大的楚國所滅。傳說在伯齡于蔣地建立蔣國時,曾有鶴發(fā)長者入曰:“侯可為國不可為蔣也!眴枺骸昂喂?”對曰:“蔣為茅地,楚為行林,可…[詳細]
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千人坑遺址)
  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位于浙江省富陽縣長新鄉(xiāng)宋殿村,它們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侵略浙江,最終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見證。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占地4.3畝,建筑面積總計440多平方米,1995年經(jīng)修復作為浙江人民抗戰(zhàn)紀念館,舊址坐北朝南,泥石木結構,重檐亭式房屋,1995年9月正式對外公展。在200多平方米展廳內(nèi),分“侵華暴行,鐵證如山”、“抗日烽火,燒遍全國”、“換慶勝利,嚴懲戰(zhàn)犯”三個部分,陳列展出了近200幅歷史照片、圖片和當年受降儀式現(xiàn)場的部分實物,用生動直觀的形式展示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暴行,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反抗侵略的斗爭精神和取得的偉大勝利。同時在宋殿村南當年日軍殘殺我國同胞的…[詳細]
鬼崽嶺遺址
  在湘南道縣西南30余公里的祥霖鋪鎮(zhèn)田廣洞村境內(nèi),有一座神秘之山———鬼崽嶺。嶺勢巍峨,古木蔽日。山下泉涌,如珍珠串串;對著泉水高呼,呼聲高水也噴得高,呼到激越處,泉中氣泡沸騰而升。這里滿山都是石刻人像。像態(tài)或立或蹲,或坐或仰;像高的有幾尺,矮的只有寸把;有的像懸在樹上,有的藏于樹蔸,有的埋在地下,有的躺在水中。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嶺中的石像在萬尊以上。石像中,有的是手持朝笏神色莊嚴的文官,有的是躍馬仗劍威風凜凜的武官;有的是強壯雄健的男性,有的是大腹便便的孕婦……除了裸露在地表的近千件石像外,更多的石像深埋地下,有的深度在2米以上。其堆積特點極其明顯,按時代先后依次堆積,順序清晰明朗,越往地下年代越…[詳細]
東海神廟遺址
  東海神廟遺址位于萊州市永安街道海廟姜家村西。東海神廟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據(jù)《掖縣志》載:“臨朐城,城北二十五里,漢縣,屬東萊郡。顏師古云,齊郡已有臨朐,而東萊又有此城,蓋各以所近為名也。漢志注云,臨朐有海水祠,即今之海廟!薄皣笫聻殪肱c戎”。岳、鎮(zhèn)、海、瀆為最主要的祭祀內(nèi)容。東海居四海之首,故東海祭祀居于祭海之首。根據(jù)明代任萬里的《海廟祀典考》(見附錄),從唐代開始,歷代均于萊州的東海神廟對東海進行祭祀。唐代之前的祭祀東海的儀式,并不在萊州,而是在會稽!端鍟肪砥咻d:“開皇十四年閏十月,詔東鎮(zhèn)沂山、南鎮(zhèn)會稽山、北鎮(zhèn)醫(yī)無閭山、冀州鎮(zhèn)霍山,并就山立祠。東海于會稽縣界,南海于南海鎮(zhèn)南,…[詳細]
長城烽燧遺址
  長城烽燧遺址烽燧也叫煙墩或烽火臺,是古代軍事觀察、通訊的前沿哨所,大部分建在高山頂或川地轉(zhuǎn)折處。古代凡邊陲、要隘、道路等處,均設置烽燧,屯兵戍守,傳遞軍情,形成獨立而又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如有敵情,夜間放火曰烽,白天摻加狼糞煨煙曰燧(俗稱狼煙),故曰烽燧。燃煙舉火和放炮的數(shù)目,根據(jù)來敵的多少而定,使千里防線數(shù)小時便知敵情消息。皋蘭縣地處黃河北岸,歷史上為金城外圍屏障,縣境內(nèi)烽燧遺址較多,且縱橫交錯,大同小異,目前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為明代。皋蘭烽燧大多建在高山地帶,黃土夯筑,呈覆缽形,周圍并挖有防御性壕溝。烽燧附近往往有戍卒、守望者遺棄的碗、砂鍋等生活用具的殘片。皋蘭縣烽燧大體分為以下幾路。北路…[詳細]
紅山遺址群
  紅山遺址群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城東北3公里紅山北麓。為我國北方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存,距今約五千年。“紅山文化”由此得名。包括聚落古遺址和古墓葬等。出土新石器和青銅器時代陶器、石器、骨器。以細泥彩陶和石耜最重要,在北方農(nóng)業(yè)發(fā)展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nèi)蒙古第一工作隊與紅山區(qū)文化局、區(qū)文物管理所聯(lián)合對紅山史前遺址群進行考古調(diào)查,除實地考察了日本人1935年發(fā)掘的紅山后第一、二地點的保存現(xiàn)狀后,新發(fā)現(xiàn)了紅山文化中期聚落遺址、夏家店下層文化祭祀遺址、小型城址、夏家店上層文化墓地各一處,為全面認識紅山史前遺址群的重要學術價值提供了科學依據(jù)。新發(fā)現(xiàn)的紅山文化聚落遺址位于英金…[詳細]
徐福東渡遺址
  2000多年前,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有一次,秦始皇望著滔滔的海面,心潮澎湃,想到統(tǒng)一大業(yè)來得不易,不知將來會有什么變化,就萌發(fā)了尋求仙藥的念頭,以求長生不老,倒是由此引出了徐福東渡的故事。徐福,又名徐市,是個有名望的方士(古代自稱懂得求仙方術的人),懂得不少科技知識,又有豐富的航海經(jīng)驗。徐福受旨率領數(shù)千童男童女和各類工匠,帶著五谷種子,渡海替秦始皇去尋求仙藥。自然,仙藥無從求得,徐福也一去不再回來。不過,徐福如何東渡,駛向何方,這成了中國古代航海史上一個耐人尋味的謎。徐福到了哪里?史學家認為:當年徐福的船隊一直向東駛去,最后到達了日本,在那里定居下來,建立了新的家園。他…[詳細]
臺西遺址
  臺西遺址位于河北省蒿城市崗上鎮(zhèn)臺西村東北。遺址以3個高大的“臺疙瘩”(南臺、西臺、北臺)為中心!澳吓_”在臺西村東約200米處,現(xiàn)已鏟平無存。“西臺”和“北臺”現(xiàn)存文化層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北臺”在“南臺”北邊約400米處,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60米,高6~7米。兩端高,中間低,呈馬鞍形。從“北臺”北側斷崖上看,上層(除去頂層)屬戰(zhàn)國至漢代文化層,下層至底部全為商代文化遺存!拔髋_”在臺西村東北約260米處,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約80米,高6米。周圍商代文化層分布亦相當廣泛,向南延伸到臺西村東北路邊,向西達故城道旁,長約130米。據(jù)當?shù)厝罕姺从,茨城解放前在西“臺疙瘩”,曾挖出…[詳細]
黃桑營遺址
  明代嘉請二十一年(1542)設江口堡(黃桑坪原名江口),筑城六十丈,高一丈五尺,厚一丈。進入清代后,為了解決眾多部隊的給養(yǎng),全縣改行軍屯制度,屯田2839畝。順治十八年(1661),為進一步適應軍情需要,軍屯改民屯,使駐軍更加軍事化。雍正六年(1728)廢堡升營,設游擊、守備各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和外委把總各四員、巴戰(zhàn)守兵542名,營轄全縣八個哨堡,設東南西北四條烽火臺線路加強軍事聯(lián)絡,并在營房對河增設校場一處。康熙三十六年(1697),屯田增至18297畝。乾隆五年(1740),朝遷組織兩粵、湖廣、云南、貴州五省官兵15000人殘酷鎮(zhèn)壓了以綏寧苗民粟賢宇(黃桑坪界溪地龍家溪人)為首的綏寧、城…[詳細]
后契勒陶力蓋遺址
  1970年,在烏拉特中旗杭蓋戈壁蘇木西南4公里處的后契勒陶力蓋(漢語意為火石梁),發(fā)現(xiàn)石器時代的石器打制場,發(fā)掘出石核、刮削器和人工打制的石片等文物。達日蓋遺址位于烏拉特后旗達日蓋山口,總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遺址不遠處有排列有序的石棺墓群。此為新石器時代狩獵民族的遺址和墓群。呼魯斯太遺址位于烏拉特中旗呼魯斯太蘇木,屬青銅器時代遺址。在這里發(fā)現(xiàn)典型的連珠狀匈奴牌飾。旁有春秋時代的匈奴墓群。雞鹿塞遺址位于瞪口縣沙金套海蘇木巴音烏拉嘎查以北哈日格乃山口西的臺地上。此城全用片麻巖牙和卵石砌成,筑于距溝底高約19米的山坡平臺上。城呈正方形,邊長約68.5米。墻上端殘存厚度約3.7米,下端厚約5.3-…[詳細]
東江縱隊領導機關(龍見田)遺址
  東江縱隊領導機關(龍見田)遺址位于東莞市黃江鎮(zhèn)南部的龍見田村。1944年4月間,東江縱隊為提高部隊的軍政素質(zhì),決定利用戰(zhàn)斗間隙,集中第三大隊、第五大隊和東莞大隊在東莞梅塘地區(qū)進行集訓。由王作堯、楊康華和梁鴻鈞等組成臨時指揮部,領導和組織實施對部隊的整訓,臨時指揮部設在馬山腳下的龍見田村祠堂。當時的祠堂是由青磚建成,面積大約1300平方米,1991年龍見田村因擴建學校將其拆除。第三大隊由大隊長鄔強率領駐龍見田村,分別住在達成公祠(青磚建成,面積78平方米)、敏齋公祠(青磚建成,面積95平方米)、花廳(青磚建成,面積150平方米)三處地方,現(xiàn)這三處地方保存完好。集訓部隊、民工隊(宣傳隊)早上到村里…[詳細]
新橋反擊戰(zhàn)遺址
  新橋反擊戰(zhàn)遺址位于泰寧縣新橋鄉(xiāng)新橋村北瑤際蓬。1933年10月,國民黨軍開始對中央蘇區(qū)進行第五次“圍剿”。12月15日夜,國民黨軍攻占泰寧與黎川交界的德勝關后,中革軍委不得不下令紅軍主力撤回泰寧,開始轉(zhuǎn)入防御階段。1934年3月22日,紅5軍團第13師抵達新橋之后,立即搶筑工事并派紅38團1營趕到泰寧與黎川交界的巫寮、鹽隘兩個山口,扼制自黎川德勝關南下的國民黨北路軍第3縱隊,以打破國民黨東、北兩路軍會師新橋的計劃。3月23日起,國民黨軍以五、六倍優(yōu)于紅軍的兵力,發(fā)起猛攻,經(jīng)幾次拉鋸戰(zhàn)后,突破我防線,于3月25日拂曉,國民黨東路軍第10縱隊4師10旅一部及24團開進新橋,開始向紅1軍團第1師1團…[詳細]
谷水王灣遺址
  王灣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城西約3公里處郊區(qū)谷水鎮(zhèn)王灣村澗河東南岸第一臺地上。遺址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1958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站發(fā)現(xiàn)該遺址,1959年秋、1960年春,曾兩次進行發(fā)掘,共揭露面積3350平方米。發(fā)現(xiàn)有新石器時代的房基9座,灰坑、窯穴179個,陶窯1座,墓葬119座。王灣遺址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為新石器時代文化層,厚達3米左右,劃分為三個階段,即王灣一期文化、王灣二期文化和王灣三期文化。經(jīng)研究認為,王灣一期文化屬仰韶文化,王灣三期文化屬河南龍山文化,而王灣二期文化介于兩者之間,具有中間過渡性質(zhì)和特征。王灣一期文化發(fā)現(xiàn)居住房基7座,可分大、中、小三種,全為地上建筑,且均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