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貓河苗寨乍一聽這個寨子的名字一定會覺得有些奇怪,難不成寨子里喜歡養(yǎng)貓嗎?其實不然,貓貓是當地人的說法,苗語叫“歐秀”,意為老虎出沒的地方。貓貓河苗寨,保留了苗族古老的手工紡紗和刺繡工藝。當地的苗族婦女們,開口即能唱迎客歌、敬酒歌、飛歌……這個依山而建的村寨,吊腳樓層層疊疊。據說曾經這里有虎出沒,苗人把虎稱作“貓貓”,貓貓河由此得名。貓貓河現屬丹江鎮(zhèn),是獨立的行政村。距縣城2.5公里,有鄉(xiāng)村公路乘車可直達。這里為苗族聚居,現有102戶,502人。解放前,貓貓河各種疫病流行猖獗,農民貧病交加。民國17年(1928年),霍亂流行,因缺醫(yī)少藥,死亡40余人,占當時全村人口的1/3。解放后,1952年土改衛(wèi)生抓住這一悲慘事例,宣傳教育群眾開展愛國生產運動。改良廁所,水井加蓋護井棚,建立衛(wèi)生室。牛有欄,豬有圈。設4個垃圾處理點,村寨衛(wèi)生實行10天一小掃,一月一大掃。各戶堅持天天掃除,滅蠅滅鼠,經常擦拭家具用具,食用碗筷煮沸消毒。1965年,在州、縣衛(wèi)生工作隊的指導下,整飾寨容寨貌,砌成7條鵝卵石路面,總長達3公里,并挖了排水溝排除污水。各戶屋前后院,都用石塊鋪平,便于清掃。每年春季,家家在屋旁育……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