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VA免费看成,亚洲精品高清中文字幕完整版,国产免费a,国产一级特黄生活片,欧美日本一区视频免费,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999,国产成人精品无缓存在线播放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 > 洛陽市旅游

洛陽市文物古跡介紹

41、水泉石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泉石窟
  水泉石窟位于偃師縣寇店鄉(xiāng)石窟村南沙河東岸萬安山的斷壁上,坐東朝西,依山面水?呱6.5米,寬4.8米,高12米?邇群蟊谡校裰鞣饍勺,現僅存北側一佛,高約3米。 水泉石窟位于古都洛陽南大門——大谷關口以東斷崖之上、今偃師市寇店鄉(xiāng)水泉村。石窟坐東向西,背山面水,呈拱形。深11米,寬6.30米,高7米。共刻大小佛龕400余個。開鑿年代從北魏至北宋,主要是北魏之作?邇日锌讨鞣饍勺穑蠓鹜ǜ5米,右佛殘高3米,兩佛并列。 南壁上部有一大龕,高1.42米,寬0.95米,內刻1佛2菩薩。主佛結跏趺坐高臺上,兩菩薩侍立左右,兩側刻護法雄獅1對。其左有1小龕,刻1佛2菩薩,佛座兩側有獅2尊。佛座正中有1力士手托薰爐,左右為供養(yǎng)人。此龕之上有5個小龕,龕內各有佛1尊;龕門兩側各刻2個小龕,上小龕為2尊小坐佛,下小龕為2尊小立佛。 南壁二層中間,有1佛龕高1.94米,寬1.6米。內刻主佛,高1.……[詳細]
龍門石窟賓陽洞
  賓陽洞在西山石窟內,共有三個,分為賓陽南洞、賓陽中洞、賓陽北洞。“賓陽”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營造的洞窟之一。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開工于公元500年,歷時24年建成。后因政變和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三所洞窟僅完成了一所即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賓陽中洞內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yǎng)天人。洞內為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主佛為釋迦牟尼。由于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主佛釋迦牟尼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tài)修長。 洞中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浮雕。第一層是以《維摩詰經》故事為題材的浮雕,叫做“維摩變”。第二層是兩則佛本生故事。第三層為著名的帝后禮佛圖。第四層為“十神王”浮雕像。賓陽南洞中幾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為阿彌……[詳細]
邙山陵墓群
  “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在孟津的北邙山上,歷朝歷代的墓穴比比皆是,聚集了全國最大的皇家陵園和古墓葬群,是世界上陵墓最多、歷史最悠久、跨度時間最長、文物價值最大的陵墓區(qū)。邙山上下古冢累累,蔚為壯觀,聚集了不同時代不計其數的陵墓,成為世界上最為密集的古墓葬群。如今北邙山上僅皇陵就分為東周、東漢、北魏和后唐四大皇陵區(qū),王公大臣、名人雅士的墓冢更是枚不勝舉。據不完全統(tǒng)計,在孟津邙山上的古墓冢有9000多座,墓志數量超過6000方,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可謂地上萬墓奇觀、地下萬寶薈萃,堪稱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博物館,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邙山古墓群面積龐大,涵蓋孟津、偃師等20多個鄉(xiāng)鎮(zhèn)。西至孟津縣常袋鄉(xiāng)酒流凹村——洛陽市郊紅山鄉(xiāng)楊冢村一線,東至偃師山化鄉(xiāng)南游殿村——山化鄉(xiāng)忠義村一線,大致呈東西向長條形分布。邙山陵墓群是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qū)之一,有“東方金字塔”……[詳細]
新莊燒窯遺址
  新莊燒窯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平樂鎮(zhèn)新莊村東北部,東距238省道約1公里。2012年下半年,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新莊村北進行考古調查和鉆探時發(fā)現,鉆探面積9.83萬平方米,發(fā)現燒窯127座。遺址周圍被斷崖破壞殆盡,僅在西南部與村莊相連,相對保存完好。依據鉆探結果顯示,燒窯分布區(qū)域略呈方形,除遺址東南角分布了排列較為整齊的三排燒窯外,遺址其它部位的燒窯并沒有明顯的分布規(guī)律。該燒窯遺址的考古發(fā)掘申請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后,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4年7月開始在燒窯遺址開展考古發(fā)掘工作,發(fā)掘面積600平方米。經考古發(fā)掘的每座燒窯,其結構基本相同,大小略有差別,均為獨立窯口,由通道、操作坑、窯室組成。以Y4為例,窯室平面呈圓形,直徑2.7米,為磚券窯室,拱頂。窯室西部為操作間,略呈方形,長1.6、寬0.8米。操作間西部為通道,斜坡式,近方形,長6.1、寬0.9-1.6米。目前,燒窯遺跡尚未發(fā)……[詳細]
龍泉洞遺址
  龍泉洞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城關鎮(zhèn)興華路北廟坡南鹿坡坡下,現龍泉山公園西大門西北約50米處。地理坐標為北緯:33°47′24.0″東經:111°36′28.0″高程750米。 該洞穴口呈橢圓形,南北寬3米,底至頂高2米,口檐已于上世紀七十年代被取石者炸塌,洞口及洞內發(fā)現有大量的動物骨骼化石,也已被人當恐龍骨骼挖掘哄搶遭到破壞,1978年被欒川縣市政所定該洞為恐龍遺址,現暴露的洞深2米,洞向西側山坡內延伸,洞內仍被淤土和泥石流囤積,土色黃褐,土質松軟,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欒川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重新對此洞穴進行了調查,發(fā)現仍有動物骨骼化石存在,并在土層內采集到疑似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石片、石硝等脈石英石制品。2011年2-4月份,由北京師范大學、洛陽市文物工作隊、(現更名為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欒川縣文物管理所三家共同對此洞穴進行了發(fā)掘。出土石制品512件,其中包括石核96核、石……[詳細]
宜陽韓都故城
  韓都宜陽故城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韓國的早期都城,位于今宜陽縣城西25公里的韓城鎮(zhèn)東側,是當時韓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通中心。該遺址規(guī)模巨大,布局完整,結構嚴謹,保存完好,出土文物豐富,是東周時期韓國歷史沿革的客觀見證,對于研究當時的政治制度、經濟水平、建筑藝術、喪葬習俗、社會風俗以及古代都城發(fā)展史都具有重要價值。宜陽韓城,有一座戰(zhàn)國都城遺址沿著宜陽縣韓城鎮(zhèn)城角村村道向東走,可以看見一條南北走向、3米多高的城垣遺跡。據宜陽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介紹,這一段城墻便是韓都宜陽故城的東城墻北段。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對韓都宜陽故城進行了初步的調查、勘探和試掘。結果顯示,韓都宜陽故城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長1510米至2150米,東西寬1630米至1843米,分宮城和郭城兩部分,總面積310萬平方米。其中宮城位于故城的西北角,北部向外突出,坐落在山坡上,南部與郭城相連;考古人員……[詳細]
47、偃師九龍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偃師九龍廟
  九龍廟位于縣城東山化鄉(xiāng)石家莊村南約500米處,創(chuàng)建于清代嘉慶年間,是老百姓為紀念治水能手黃守材而修建的。九龍廟坐北向南,占地3400平方米。現保存下來的建筑,從南而北有鐘鼓樓、偏殿、正殿、后殿和耳房。據當地群眾回憶,原九龍廟還有山門和戲樓,廟內正殿前有旗桿高聳,殿內有齋堂、客堂和寢堂等雜務房,惜均不存。鐘樓、鼓樓分別矗立于廟宇的東南角和西南角,呈四角形、雙層,磚木結構,歇山飛檐,青瓦覆蓋,六脊六吻獸,內部四梁三檁。鐘樓下層門楣題有“鐘樓洪聲”四字,鼓樓有額題“鼓樓夜鳴”四字。鐘樓創(chuàng)修于光緒十八年(1892年)五月。過了鐘鼓樓,便是東西對稱的偏殿,硬山疊澀,五脊六吻獸,青瓦覆蓋。殿前部均為4根方形石柱,石柱上皆鐫對聯。偏殿內部各有木柱4根,大梁、二梁、小橫梁各4根,檁條24根。梁檁均有彩繪。東偏殿為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創(chuàng)建;西偏殿為同治十二年三月創(chuàng)建。正殿創(chuàng)于嘉慶十六年(1811年)……[詳細]
48、班溝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班溝遺址
  班溝遺址位于洛陽市孟津縣小浪底鎮(zhèn)班溝村東南,該遺址是伊洛地區(qū)邙山丘陵地帶少有的一處從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延續(xù)到商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早在新石器時代前期,孟津黃河流域邙山丘陵地帶就有裴李崗文化分布,至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黃河流域圖河、瀍河、金水河等支流處古文化遺址分布眾多。在班溝遺址西北約1.5公里和2公里處瀍河沿岸臺地上有相留遺址和上村遺址分布,在班溝遺址東南約2公里處,有李窯遺址分布,這里瀍河兩岸臺地,古文化遺址呈帶狀分布,是早期人類活動比較頻繁的地區(qū)之一。 班溝遺址西面臨溝,北鄰瀍河,東西長188米,南北寬159米,總面積約23941平方米,文化層厚1—3米,在該遺址的地表和斷崖上采集到較豐富的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的遺物。其中采集到裴李崗文化的褐色砂巖石磨盤1件,形體厚重,有長久使用痕跡;仰韶文化的遺物有石斧、紅陶缽、夾砂罐等;龍山文化的遺物有石斧、方格紋大口折沿罐、籃紋深腹罐、舌……[詳細]
小潘溝遺址
  小潘溝遺址位于孟津縣會盟鎮(zhèn)小潘溝自然村西南,黃河南岸丘陵臺地上。遺址南面臨溝,北臨黃河故道,西部緊鄰濟洛高速公路,土質疏松,土色褐黃。1983年10月16日,孟津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小潘溝遺址南北寬270米,東西長200米,面積42307平方米,文化層厚1—3米。在遺址的地表和斷崖上可采集到豐富的龍山文化遺物。遺址內發(fā)現的遺跡主要是龍山晚期房基、灰坑和墓葬以及不少半地穴式建筑遺存。房基有長方形和圓形兩種,均為半地穴式建筑;灰坑有不規(guī)則形和袋形兩種;墓葬都有不規(guī)則墓坑,但無隨葬品。遺址內發(fā)現的遺物主要為陶器、石器、骨器以及少量的玉器、蚌器和卜骨。陶器以輪制為主,主要為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并有少量的磨光灰陶和黑陶,紋飾除素面外,多為籃紋、斜方格紋,另有弦紋、繩紋、附加堆紋等;陶器火候較高,制作精美,全為小平底和多帶柄器物。器形主要有鼎,鬲、罐、杯、盤、澄濾器、紡輪等。石器主要……[詳細]
50、負圖寺大殿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負圖寺大殿
  負圖寺大殿始建于東晉穆帝永和四年(348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書序》中說:“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治,由是文籍生焉。”伏羲氏依據龍馬負出的河圖,畫成了先天八卦!胺耸嫌刑煜,龍馬負圖出于河”(孔穎達《十三經注疏》)。相傳“河圖”由30個黑圓圈和25個白圓圈共55個圓圈組成。其中黑者為陰,白者為陽。奇數為天數,偶數為地數,“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昂訄D”中的這些數字來源,學者認為是先民在摸索四時流轉規(guī)律并制定初步歷法過程中產生的。孟津負圖寺中古代碑碣“伏羲圣像”下鐫刻有龍馬負圖象,旁有署名孔安國的題記《龍馬記》,其末句為:“圣人在位,負圖出于孟河之中焉!泵虾酉底悦辖蚩h朝陽鄉(xiāng)卦溝村東北,經送莊負圖村,白鶴鄉(xiāng)上河圖、下河圖村,至老城鄉(xiāng)雷河匯入黃河的一條古河流,名“圖河故道”。東晉穆帝永和四年(348年),西域來的傳教士浮圖澄,在相傳為伏羲時龍馬負圖之處建……[詳細]
虎頭寺石窟
  位于宜陽縣城東12.5公里苗村南虎頭山腳下,因山崖形狀似虎頭而得名,寺也隨山名而稱虎頭寺,石窟因寺而得名虎頭寺石窟。石窟內有近千尊佛像,故又名千佛寺。這一石窟造像的最早開鑿年代是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F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魏建都洛陽后,大興佛教,當時人們就在這里因勢就形,開鑿石窟,建造佛像。石窟由東北而西南,山崖環(huán)拱,呈一弧形,面積300多平方米。石窟北面有一石壁,上面有鐫刻的碑碣兩方,高2.1米,寬1米?上б蚰甏眠h,風雨剝蝕,字跡已模糊得無法辨認。在碑碣的西南,面向西北開鑿石窟一穴,深6.2米,高2.7米,寬2.25米。石窟內刻造佛像7尊,正中供奉為釋迦牟尼佛,高1.8米,肩寬70厘米,石座寬1.2米,兩側分別豎立著阿難和迦葉兩尊佛像,各高1.3米,肩寬35厘米。右側石壁上立著菩薩7尊,高1.23米,肩寬29厘米。武士左側又刻造小菩薩2尊,僅高35厘……[詳細]
洛陽周公廟
  洛陽周公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qū)定鼎南路東側,初建于隋末,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周公而建的,明、清、民國初均曾重修。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他輔佐武王滅殷商,建立周朝,東征平定“三監(jiān)”和商紂王之子武庚的聯合叛亂,營建洛邑,制訂禮樂,他的思想是中國儒家學說的基石。周公廟今存的建筑有南北中軸線上的元圣殿遺址、定鼎堂、禮樂堂、后殿及東西兩廡、東西廂房等。元圣殿基址位于定鼎堂前,據史料記載,其為重檐三開間建筑,殿內供奉“元圣”周公像。定鼎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額題“定鼎堂”三字,取周公定鼎洛邑之意。九脊歇山頂,上覆琉璃瓦,保存明代建筑風格。殿內供奉有周公及其弟召公、畢公,其子伯禽、君陳像,定鼎堂匾為-元老、-院長戴傳賢所題。1991年,在修整定鼎堂時,于東墻壁龕內發(fā)現周公長子、第一代魯國國君伯禽的彩塑立像,這是迄今河南發(fā)現的最大的明代彩塑像。禮樂堂,……[詳細]
53、寨灣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寨灣遺址
  寨灣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大口鄉(xiāng)曹寨村寨灣村(自然村),分布于該村東北和東南兩片,總面積約12.8萬平方米。 遺址北段東臨沙溝河(現為沙溝),南臨鐵村農田,西臨村級公路,遺址內基本為農田,地勢平緩,遺址平面略呈長條型,東北西南長約500米,總面積約5.3萬平方米,地面散落大量的陶片有泥質紅陶、泥質灰陶、夾砂灰陶、夾砂褐陶,紋飾有繩紋、藍紋、方格紋、線紋,器形有罐、盆、鬲等。 遺址南段西側為一泄洪溝,總面積約7.5萬平方米,地勢較為平緩。在斷崖上發(fā)現有多出灰坑,形狀不一,有袋狀、長方形等;铱觾劝镓S富,有陶片和少量的燒土顆粒。在地表散落大量陶片,有泥質紅陶、泥質灰陶、泥質黑陶及夾砂灰陶等,紋飾多樣,有粗、細繩紋、藍紋、方格紋、附加堆紋、線紋等?杀娴钠餍斡锌滩叟、罐、豆等,另采集有殘石鐮一件。 從采集的陶片可以看出,該遺址保存完整,延續(xù)時間較長,文化內涵豐富,涵蓋了仰韶、龍山、二里頭……[詳細]
龍門石窟蓮花洞
  蓮花洞位于龍門石窟景區(qū)內的西山石窟,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蓮花洞大約開鑿于北魏年間。蓮花作為佛教象征的名物,雖在石窟窟頂裝飾中用得較多,但是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在龍門石窟也不多見。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tài)輕盈,細腰長裙,姿態(tài)自如。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為釋迦牟尼率二弟子游說講經之像,大弟子迦葉手握錫杖,身著厚重寬大的袈裟,似經過艱辛歲月的長途跋涉?上漕^部早年被盜,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左右菩薩頭戴蓮花寶冠,姿態(tài)優(yōu)美。南壁上方有高僅2厘米的小千佛,刻工精細,造型生動。下層第二龕內有兩幅精美的佛傳故事,上有飛天起舞?咄忾T楣處刻有火焰紋,中刻一獸形鋪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巡按河南等處監(jiān)察御史-題“伊厥”二字。地址:洛陽市洛龍區(qū)龍門石窟景區(qū)西山石窟內類型:古跡游玩時間: 建議20-30分鐘開放時間:2月1日-3月31……[詳細]
洛陽金元故城遺址
  洛陽金元故城遺址位于洛陽市老城區(qū),金以洛陽為中京,在隋唐洛陽城東城的遺址上另筑了一座新城。這座新城歷經金、元、明、清四代。金洛陽城為中京,是金正大初年在北宋初王曾判任河南知府時所筑的城基上重建的!对幽现尽份d:“金初仍宋制,正大初以河南為中京,改河南為金昌府。筑城,東據瀍水,南接東城之南郭,西亦因東城之西郭,北縮于舊(城)一里!甭尻柍蔷瓮脸,規(guī)模約為城的二十分之一。而元代洛陽為河南府,其地位不如金代的中京。明清兩代仍繼續(xù)沿用金元洛陽城。明洪武六年,明威將軍陸齡督眾將其筑成磚墻,并開挖城壕。城墻高4丈,壕深5丈。城墻上開有4門:東為建春門,西為麗京門,南為長夏門,北為安喜門。城門上建重樓,外筑月城。環(huán)城設敵臺39處。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4年12月開始在老城區(qū)東南隅開展考古發(fā)掘工作,發(fā)掘面積4000平方米。發(fā)掘區(qū)內清理出金元明清洛陽城的東城墻與南城墻,并基本上獲……[詳細]